博弈论中的人性博弈

[复制链接]
查看360 | 回复0 | 2022-4-2 22:5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自古以来人性本善、人性本恶的争论从未停止,自古就有孟子的“性善论”,亦有荀子的“性恶论”,但不管是“性善论”还是“性恶论”都不过是人性的一体两面罢了。
博弈论中的人性博弈.jpg

孟子的“性善论”说:“从天生的秉赋来说,人是可以成为善良的人,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。至于有些成为不善良的人,这不能归于天生的秉赋。同情之心,人人都有;羞耻厌恶之心,人人都有;恭敬之心,人人都有;是非之心,人人都有。”可以看出孟子主要强调先天。
而荀子的“性恶论”认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,人生来就是“目好色、耳好声、口好味、心好利”的,也就是人性天生就是趋利的。 但通过后天对伦理道德的学习和自我行为的约束,可以逐渐转善。
因此荀子“性恶论”主要是强调后天诱导的重要性。
所以矛盾才是人性,有私心是人性,有大公也是人性。
在1982年,威尔逊和凯琳提出了一个“破窗理论”,认为秩序的混乱必然导致犯罪。我们先看“破窗理论”的情景设定:假设一栋建筑物的一扇窗户上的玻璃破了一个洞,


如果没有修理的话,那么当人看到它时,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:“这是个没有秩序的家庭,无人关系、无人管理,既然已经坏了,让它更破一点也没什么,我们可以去打碎更多的玻璃。不仅如此,这种想法还会从这座大楼向附近街道传染,这种违法犯罪的行为会在这种氛围下滋生和蔓延。”
博弈论中的人性博弈_2.jpg

“破窗”现象很好地解释了类似公共场所内乱涂乱画、乱扔垃圾、踩踏草坪等行为。
比如有人在一面干干净净的墙壁上贴了一张广告,没过多久,大大小小的广告纸就会覆盖这面墙壁。
还比如小区的绿化带,本来是不允许行人踩踏的。后来,也许是某个行人又因为种种原因考虑从绿化带上抄近路走了,又恰巧被旁人看到了,过不了多久在这片绿化带上就会真的出现一条用双脚开辟出来的“近路”。鲁迅:“世上本无路,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。”这也真是讽刺,所以在我看来与其说争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,我到认为人性本惰,因为这是我们生物本能所带来的,前面我们说了后天的博弈论,后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自私的基因,看看人类的先天本质。

使用道具 举报